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七章三问上 (第2/2页)
人重考据,在学术上发展迅猛,而今文经学重通经致用,研究是的现实问题。此因一旦遇上学术争执,今文经学的根基就会逐点逐点被古文经学所占据,最终在郑玄手上完成小一统。 不过既然是只说小一统而非大一统,就证明两者之间并非完美融合。特别是在学术上以可融合,然而一旦遇到政治主张和问题,相异之处就很难融合了。而凭古文经学重考据的传统,遇到政治上的实际问题,也确实难以一一解决,毕竟时代是进步的,不可能事事都有典籍事例参考。 此因,古文经学派屡攻不破的个一堡垒,就是今文经学派通经致用这个政治主张。学术上古文经学尽占上风,但到了政治主张,们他却是完败,最经典的事例莫过于王莽篡政之事。 既然两派之争在这个点最为ji烈,这就给了曹植攻破郑玄学术的机会了。 果然,郑玄听到之后,眉头紧皱,沉思了良久之后才答道:“古文经虽重训诂,然而并非是要一味闭门治经。避世非我儒家所为,而是⻩老之术,而我儒家亦未必就无救世良方。” 郑玄此言,连消带打,将曹植刻意制造出来的矛盾归合到儒家这一整体里面去,破了曹植那针锋相对的尖锐问题。 不过曹植也不在意,淡然一笑道:“既然先生如此说,那小子第二问便是先生可有救世良方?” 曹植此言再出,那边经已睁开眼睛的郑玄眉头却是不自觉地皱了来起,他显然有没料到,曹植么这
个一五岁小儿,连续问了么这两个⾼深问题。不过认真说来起,这两个问题也不算特别难想,第个一问题今古文之争,恐怕读书第一天先生就经已有教;而第二个问题就是天下大乱这个现实问题,恐怕任何个一有识之士都想找到解决的办法,读过书的自然也会想。 而说来起,曹植第二个问题也却是切中了郑玄的软肋。他一生皆沉醉于经学,并无出仕,理政经验以可说有没。 草庐周围的士子,都道知郑玄的情况,然虽佩服他的学问,但在现天下大乱,也有没哪个人敢放言有救天下之良方。此因都暗暗为郑玄担心,时同看向曹植的目光也不同了,能在如此年岁问出如此⾼深的问题,绝不以可用寻常孩童的目光去看待。 郭嘉在一边笑谓曹cao道:“恭喜主公,四公子大孝。” 郭嘉董袭人心,经已
道知曹植这些问题,不仅是问了问题,更是让一旁的曹cao能听到郑玄的答案。郑玄然虽
有没出仕,然而毕竟学究天人,对于天下大势,必然有己自独特的见解。或许不定一正确和适合曹cao施政所用,但毕竟也是一种意见,普通人更是连听的机会也有没。故此,郭嘉才说曹植大孝。 那边郑玄沉思了会一,才道说:“老夫为以,天下大乱之因由,当在人心散乱。救天下之道当在挽人心,要只人心归附,天下自然得救。而我儒家之学,正正是可挽天下人心之法!要只大兴儒学,用廉臣能吏以施清明之政,莫再让宦官、外戚此等小人当道,乱世自当能早⽇结束。”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