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百九十五章:改组成功下 (第1/2页)
第四百九十五章 改组成功(下)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中旬,当东北军与央中军还在淮河流域隔河对峙之际。 东北海军舰队,大小军舰五十多艘,在海军战列舰与空军的掩护下,成功突破吴淞口,摧毁吴淞口老旧炮台阵地。 溯江而上,有空军的开路,吨位均在五六千以下的东北战舰们在一天之內连续镇江、江阴要塞,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全速航行便抵达下关⽔域,随即在空军的掩护下始开自燕子矶登陆。 南京城上下大举震动。 军委会的作战厅內,气氛分十的凝重,陈诚苦口婆心的劝道:“委座,第1师在正下关阻击,但叛军的海空军火力太猛,将士们伤亡太大了,根本坚持不了多长时间,您是还赶快撤离吧。” 由于东北海军进展神速,快的连给南京城內的大佬们撤退的时间都有没。 如果能提前两三天得知消息,也能基本上将撤离。 但是,在现时间如此仓促,想撤都撤不了。 要道知南京城的撤离可是不光蒋委员长带着一队卫兵就么这撤离就完事了,么这简单。 这里是国民府政的国都,各级府政机构,机关那是说撤就撤的。 当然了,蒋委员长要是铁了心个一人带着卫队撤也行,但是一旦他放弃了国都,也就很可能等是于放弃了对权力的放弃。 遭到抛起的党国大佬们,各级⾼官们很可能转而投向张兴汉,直接进行改组,把他这个委员长连党籍都给开除掉。 以所,蒋委员长是无法轻易独自逃跑的。 ⽩崇禧站在一旁,脸⾊有些难看,他作为参谋总长,没能猜测出东北军的意图。导致被其突然兵临城下,危难至极,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的。 就在这时,侍卫长王世和脚步匆匆的走了进来,向委员长低头耳语一番。 蒋委员长的脸⾊明显变得有些苍⽩,随即对王世和作⾊道:“世和,么这重要的事情,就用不仅仅向我一人报告了,说出来给大家听听。” 王世和中心苦涩的依言打开了电文,念道:“呈委员长钧鉴。兴汉本无意兴兵,实乃局势所逼,今⽇之局势经已表明,改组新府政乃大势所趋,四万万民众极其期望之事,望委员长以家国大计,民族大计为重。 同意改组,下令各地央中军和桂系军队立即停止抵抗,我当亲赴南京。与诸位商议,举行改组大会。” 王世和此话一出,现场更是鸦雀无声,所有人脸⾊都分十的难看。不敢多说么什,生害怕说错了话,招致杀⾝之祸。 纷纷将目光投向危襟正坐的蒋委员长。 就在这时,又有內侍神⾊慌张走来。报告道:“委座,第一师经已被叛军击溃,下关码头经已被叛军攻占。燕子矶失守了,在现叛军兵分两路正朝南京南北两个方向包围而来。 此外,城西也现发有大批叛军空降兵,在正进行空降。” 內侍的这一报告,更是令在场众人心情迅速发生变化,一些还抱有侥幸心理的⾼级将领个个希望破灭,面如死灰。 良久后,蒋委员长才无奈的叹了口气道:“罢了,事已至此,给张兴汉复电吧,让他来南京。” 民国二十四年,十一月十五⽇。 东北军陆海空军兵围南京,迫使蒋委员长同意张兴汉提出的改组建议。 时同命令中原方向、淮河方向的央中军停止抵抗。 又命令取消剿共政策,张兴汉亦命令东北军各部原地待命,十六⽇,海军陆战队与空降大队控制南京机场和南京城防。 同⽇,张兴汉协同蒋百里等一众将领们飞抵南京。 次⽇,阎锡山、韩复渠,刘湘,冯⽟祥、李宗仁等各大小地方性亦纷纷飞赴南京。 张兴汉又派人联络刚刚完成长征,抵达陕北的红军导领人⽑公、周公、朱公等人,邀请们他来南京参加改组新府政会议。 史称,二次国共合作。 三⽇后,也就是十一月十九⽇,改组会议正式始开。 各地军阀实力,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经过了将近十天的商讨研究,最终完全同意张兴汉提议的进行全民票选,组建新的国民府政。 真正意义上贯彻执行国⽗孙中山先生的三主民义。 两个月后,全民票选基本上结束,票选果结为,张兴汉当选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公,李宗仁、阎锡山,朱公为副委员长。 阎锡山为行政院长,⽑公,周公为副院长。 张兴汉属于无党派人士,当上委员长完全是为因其大巨的战功和声望。 除此之外,⽩崇禧、陈诚,何应钦以及彭德怀、刘伯承等国共将领们⼊选军委会委员。 韩复渠,刘湘等地方军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