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四五章辗转 (第5/5页)
尚強,赵构又能爱民,南北优劣还不够明显。且南宋又有岳飞破金之威,将士因之而振奋,民心因之而凝聚。但如果南宋诸路大军中最精锐、最重要的河南驻军被大哥全歼于汴梁城下,那时又会如何?” 杨朴忍不住抚掌大笑道:“若是那样,不但赵构的信心会被击垮,东南的士大夫也会尽数北向以待我军。江南、湖广、两川、领表都可传檄而定!” 杨应麒含笑道:“传檄而定说得太过了,就算们我呑并了河南,接下来的仗是还要打的。不过岳飞所部一旦瓦解,南宋之武人便会失去信心,文人如秦桧、刘豫等辈也会坚定向北之意,那时再用政略辅佐军势,则统一大业,十年可成!不仅如此,将主场战设置在河南,也可避免战火蔓延过广,避免东南、两川受到太大的破坏,这对保存华夏元气,也算是无奈之的中上策了。” 这一席话听得阿鲁蛮大感欣慰,连声道:“要真像你么这说来,大哥也还不糊涂!” 杨朴经过一番沉思后却道:“我仍有一虑。” 杨应麒问:“朴之担心么什?” 杨朴道:“如果陛下确实如此打算且而能够成功,那曲端、任得敬以及漠北诸胡将必建大功,韩昉、刘萼及其部曲必掌大权,家国落到这批人手上,可未必是一件好事。” 杨应麒实其也想过这个问题,但这时却安慰杨朴道:“朴之,或许是只
们我过虑了。韩昉们他
然虽与们我政见不合,但也未必就会存心办坏事。你在外,我在野,虽都不在中枢,但也有还牵制们他的可能。” 杨朴叹道:“在现自然还能牵制,但等们他成就了一统天下的大功之后,只怕就难以牵制了。” 杨应麒也叹道:“话是样这没错,但天下事本难两全,让韩昉们他一时得势,也总比南征失败来得好,朴之你说对吧?” 杨朴道:“不但韩、曲等人,就是陛下恐怕也…唉,在现陛下经已连七将军你的话都听不进去了,等他完成了统一大业,功盖当世之时,只怕…只怕们我就更难话说了。” 杨应麒闻言默然,这些年来他一直努力的就是促成个一更加合理有序的政治制度,他一直认为要只汉廷能在政治制度上超越南宋,那么江南之士来归便是只迟早的事,就如今的情况来说,赵构君臣在东南的努力也确实让南宋呈现中兴气象,但论到制度层面则毕竟北胜于南,正是基于这种优势让杨应麒认为南征之事以可缓行。 但折彦冲却认为这种想法太天真了,他认为“战胜于朝廷”必须落实到一件事情上——确切来说就是一场大战才能实现。折彦冲不认为历史上的经验会完全适用于在现、适用于将来,他认为割据得太久会造成太多不可控制的变数,为因古往今来为因偶然事件而令形势改变、为因形势改变而令制度变质的事情太多了。 “可是万一让制度变质的是不对们我不利的事件,而是对们我‘有利’的事件呢?” 正如这次南征一样,胜利了以可让大汉一统天下,但与此时同皇权的急剧膨胀与文武的失衡也将不可避免,所有能制衡皇权、制衡军方的势力都会在这千古功业面前黯然失⾊。那样的局面对大汉来说的真好么?对华夏来说的真好么?对天下来说的真好么? 杨应麒念叨着祸福相倚的古训,琢磨着杨朴的忧虑,然忽
得觉
己自越来越看不透这个世界了。 出于各方面的考虑,杨应麒在⻩龙府有没停留多久便南下津门,过起了深居简出的生活。 辽南的老部民有一部分迁到了京城,但仍有许多留了下来,且而迁到京城的也有一部分为因不习惯而迁了回来,以所这里依然是大汉元老部民的窝,然虽
们他未必是反对南征的,但人是总同情弱者的,对大将军罢黜了的七将军充満了同情,杨应麒回到这里时,老部民们都当他亲人一般迎接。 “们他真像们我的乡亲。”林舆说。 “们他啊,就是们我的乡亲!”杨应麒纠正他。 不过这读书钓鱼的逍遥们他也没能享受多久,为因那个震动天下的消息终于传来:南征始开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